(原创)最早的中国——华夏王都二里头

阅读: 评论:0

(原创)最早的中国——华夏王都二里头
(原创)最早的中国——华夏王都⼆⾥头
(原创)最早的中国——华夏王都⼆⾥头
君⼦伯⽛
⼆⾥头⽂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头遗址⼀⾄四期所代表的⼀类考古学⽂化遗存,既包含了⼆⾥头遗址的⽂化,⼜包括了⼆⾥头遗址之外具有⼆⾥头遗址⽂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化⾯貌。⼆⾥头遗址和⼆⾥头⽂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翻阅历史的篇章,当中国历史上第⼀个夏代记载是汉朝司马光的《史记》:帝舜荐禹於天,禹於是遂即天⼦位,南⾯朝天下,国号⽈夏后,姓姒⽒。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其⼦,货⼒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从⽂献中的特征和典型标志城郭沟池、礼义和兵等,说明夏朝已经跨⼊⽂明社会,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当然,⽂学作品只能间接反映历史,⽽只有与地下的资料彼此印证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史料。⼆⾥头遗址的发掘,不仅确⽴了⼆⾥头⽂化,证明了⼆⾥头遗址是⼀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同时,还让⼆⾥头遗址和⼆⾥头⽂化为探索夏⽂化和夏代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头⽂化的发现和挖掘
⼆⾥头⽂化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的遗物不多,⾄1956年发掘洛达庙遗址的时候,⼈们注意到它在⽂化⾯貌上具有若⼲特⾊,⼀度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4⾄1957年,在洛阳东⼲沟村附近⼜曾⼏次发现这种⽂化的墓葬与灰坑。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化的年代晚于⼈们熟悉的河南龙⼭⽂化,⼜早于商代,这种⽂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泛注意。1959年起在洛阳偃师⼆⾥头遗址进⾏科学发掘以后,发现⼆⾥头遗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头⽂化。
说到⼆⾥头的发现和挖掘,不能不提到⼀个⼈。这个⼈就是徐旭⽣,他⽣于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幼读私塾,聪慧好学,中国古典⽂化功底深厚。18岁步⼊新式学堂,就读北京河南公⽴豫京学堂。25岁远奔西欧,留学法国,在巴黎⼤学攻读西洋哲学。后回国后潜⼼研究古代史学,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从1932年起,徐旭⽣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专⼼研究中国古史传说,并著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书。他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致可分为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集团。这三⼤集团相互⽃争,后⼜和平共处,终于完全同化,渐次形成后来的汉族。其中经历三⼤变化:⼀是华夏族与东夷族渐次同化;⽒族林⽴的中国渐次合并,形成若⼲⼤部落。⼆是黄帝死后,⾼阳⽒出现,这已是民族社会末期,⽣产⼒有所发展,贫富分化,劳⼼与劳⼒分⼯;⽽帝颛顼的"绝地天通"的宗教改⾰,对后来
有很⼤影响。三是⼤禹治⽔后,⽒族制度逐渐解体,变成了有定型有组织的王国。
徐旭⽣根据⽂献记载,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在《略谈研究夏⽂化问题》⼀⽂中明确指出,有两个地区应该特别注意:⼀是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周围,尤其是颍⽔⾕的上游登封、禹县⼀带;⼆是⼭西省西南部分汾⽔下游⼀带。1959年夏,72岁⾼龄的徐旭⽣亲⾃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关、阎砦、⾕⽔河、⼆⾥头等重要遗址。1964年春季,他⼜亲临偃师⼆⾥头⼯地,具体指导遗址的发掘⼯作。此后,除了"⽂⾰"期间中断了数年外,⼆⾥头遗址的发掘持续不断,取得了⼀系列重⼤的考古收获。
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寺、陕县七⾥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头遗址的⼤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考古界遂把这种⽂化定名为⼆⾥头⽂化,并做为夏⽂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没想到,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秘密:公元前19世纪⾄公元前16世纪,这⾥曾是中国第⼀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头⽂化的划分和空间分布
20世纪80年代,⼆⾥头⽂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且在河北省南部、⼭西省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也有
菲律宾长滩岛旅游景点⼀些铜器冶铸、制⽯制陶、制⾻的⼿⼯业作坊,出⼟了⼤批陶器、⽯器、早期青铜器、⽟器、象⽛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化的珍贵资料。
重庆中青旅⼆⾥头⽂化被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期,⼜因以陶器为主的⼆⾥头遗址发现的绿松⽯龙形器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数个地⽅类型。⼀是超⼤型都⾢、区域性中⼼聚落及中、⼩型村落,这些建筑则分为⼤中型夯⼟台基、地⾯式建筑和半地⽳式房屋等,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显现出社会的⾼度分化。⼆是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度发达的铸铜、制造⽟⽯器、制陶和制⾻等⼿⼯业,最令⼈瞩⽬的是已掌握了⽤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超技术。所以说⼆⾥头⽂化在⼴泛吸收各地⽂化因素的基础上,⼜向周边地区⼤幅度地施加⽂化影响,成为东亚⼤陆最早进⼊青铜时代的"核⼼⽂化",奠定了⽇后"中国"世界的基础。
考古发现,⼆⾥头⽂化以偃师为⼤致中⼼,北⾄⼭西省临汾——晋城⼀线,向西延伸⾄陕西西安、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往东⾄少到达开封、兰考⼀带地区。⽽陶礼器,也⼏乎遍及这个⽂化分布圈。这个范围可能就是⼆⾥头王朝秩序架构的中⼼区,也就是直接疆域。但⼆⾥头作为最早的⼴域王权国家,除了直接控制的地盘,它还间接控制着⼤⽚⼟地。跟之前的古国、邦国相⽐,⼆⾥头王朝是⼀种复杂的国家形式,是⼀个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头应该是盟主。这个王朝是靠着⼀种代表当时先进⽂化发展⽅向的礼乐制度来征服世界的,这套制度,在当时就是最⾼⼤上的,引起其他族的模仿,也是它能成为最早的中国的动因所在,乃⾄构成了现今中国的雏形。
从空间分布上看,盉、爵等⼆⾥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北见于长城之外燕⼭以北的内蒙古敖汉旗⼤甸⼦遗址,向南由浙江直⾄四川的长江流域⼀带,向西达到了⽢肃、青海。在陶礼器之外,起源于⼭东海岱地区的⽟璋等⽟礼器,⼜以⼆⾥头都⾢为扩散起点,向长江中上游甚⾄岭南⼀带传播,直⾄越南北部,⽽这些,被视为"当地⼟著⽂化选择性地接受⼆⾥头王朝⽂化因素的结果"。由此表明,在东亚⼤陆,秦汉帝国问世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式直刃青铜剑的分布基本上可代表⽂化意义上"中国"的扩展范围,其北、南、西界分别及于长城、岭南和四川成都平原。这⼀范围,恰好与⼆⾥头⽂化陶、⽟礼器的拓展分布范围⼤体相合,意味深长。这也说明,"中国"世界的空间轮廓,早在公元前⼆千纪前叶的⼆⾥头时代,就已显现出了它最早的雏形。
⼏年来,⼆⾥头考古⼯作取得了令⼈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些包括⼤型绿松⽯镶嵌龙在内的珍贵⽂物。这应该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型宫殿建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器制造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头是“最早的中国",是东亚⼤陆最早的⼴域王权国家。
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9年10⽉19⽇,作为国家“⼗三五”重⼤⽂化⼯程,⼆⾥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开馆仪式,第⼆届世界古都论坛、纪念⼆⾥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化遗产⼤众传播主题论坛等系列活动也在此举⾏。
作为全国⼤遗址保护、展⽰和利⽤的⽰范区,早期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中⼼,夏商周断代⼯程和中华⽂明探源⼯程研究历程与成果展⽰基地,⼆⾥头遗址博物馆建设投资约为6.3亿元。该博物馆由洛阳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建、共管,开创了央地共建的新模式,项⽬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持。
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背靠黄河,范围包括⼆⾥头、圪垱头和四⾓楼等三个⾃然村。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对研究华夏⽂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常设展厅。其中,⼀楼3个,分别为第⼀展厅(第⼀王朝)、第⼆展厅(赫赫夏都·国之⼤事)、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极);⼆楼分别为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民·巍巍华夏)、第五展厅(世纪探索)。为辅助⽂物展品,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还通过⼤型浮雕、沙盘、VR体验、互动游戏、视频播放等多种⽅式展⽰,让游客深⼊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等信息。
这个最早中国都城的起源地,博物馆设计也突出了上古⽂明的特点,建筑天际线中央⾼起并逐渐融合
河源景点于⼤地,象征威仪四⽅的华夏最早王朝⽓象。为完整展⽰夏⽂化脉络,博物馆共展出青铜器、陶器、⽟器、绿松⽯器、⾻⾓⽛器等⽂物2000余件,主要包括⼆⾥头遗址60年来考古发掘出⼟的遗物、⼆⾥头⽂化区内重要遗址出⼟遗物,以及在夏商周断代、中华⽂明探源两⼤学术研究⼯程开展过程中留下的⽂字、图像资料等,不少珍贵⽂物都是⾸次亮相。可以说,感受华夏第⼀王都的王朝⽓象,探寻中华⽂明之源,作为研究华夏⽂明开端的关键考古遗存,⼆⾥头遗址揭开了“华夏第⼀王都”的神秘⾯纱,成为开启中华⽂明起源的⼀把⾦钥匙。百万葵园图片
上川岛自驾游攻略及费用
可以说,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样,使21世纪的中国古代⽂明研究⾛向新的辉煌。⼆⾥头⽂化与后来的商周⽂明⼀道,已经构成华夏⽂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了以礼乐⽂化为根本的华夏⽂明的基本特质。不仅在国内外具有重⼤影响,也说明中国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有独⽴起源的⽂明古国,是四⼤⽂明古国历史唯⼀没有间断过的国家。⽽⼆⾥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更是打开了社会⼤众了解中华⽂明起源的⼀扇窗户,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尤其将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三位⼀体捆绑在⼀起,让三者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更让观
众能更好地了解⽂化遗产,更好地认知和了解中华⽂明悠久的历史,去探寻、挖掘深藏和埋葬在书籍中的遗迹,⽤后世⽂献与出⼟遗址观摩历史发展的规律,努⼒还原历史真相,让历史发展的源流逐渐在⼈们眼前变得清晰,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熠熠发光。
(图⽚选⾃⽹络)
李战军:男,曾⽤“君⼦伯⽛、君⼦⾏、⼦君⼀道”等⽹名,中国⽹络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在《⼈民⽇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上发表过⽂章,出版过6本书,部分⽂章获奖并被转载,现为中国搜狐旅游热门达⼈。

本文发布于:2023-09-14 09: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8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遗址   中国   研究   发现   博物馆   历史   考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