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汉语称呼

阅读: 评论:0

妈妈,汉语称呼

释义

广义的意义

在许多语言中都会将自己所属的事物以“母”称之,例如将自己的祖国称为母亲,毕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出生成长所学的第一种语言为母语。

妈妈

在任何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对于母亲应扮演角职责的期望和规范,此即母亲角(Motherhood),例如在传统中国,母亲被期望扮演教育子女的重要角。

详细含义

部首笔画

部首:女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五笔86:VCG 五笔98:VCGG 仓颉:VNVM

笔顺编号:531551 四角号码:474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988

基本字义

1. 称呼母亲;

2.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大~;姑~; 3. 旧时连着姓称中、老年蓬仆:刘~;鲁~。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女,马声。本义:称呼母亲;

2. 同本义 [Mother;Ma;Mamma] 妈,母也。——《广雅·释亲》

3. 又如: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孩子的妈;谢谢妈,妈妈

4. 尊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妇女 [Aunt]。如:姑妈;姨妈,

5. 称中老年女仆 [Maidservant]。如:张妈;李妈;老妈子;

6.妻子,老伴 [Wife]。如:妈妈子(妻子,老婆);美妈(娇妻);

7. 鸨母 [Madam]。如:妈儿(妓院的老妓或的养母)

8.在北方的某些地区,称女性乳房为妈妈。如“该给小孩喂妈妈了!”。

常用词组

1. 妈的 māde

[fuck](Vulgar curse word)——粗俗的骂人用语

2. 妈拉巴子 mālābāzi

[motherfucker](Indecent curse word)——粗鲁的骂人语3. 妈妈 māma

(1) [Ma,Mum,Mamma] [口]∶母亲

妈妈好

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

(2) [(Of an old married couple) Husband or Wife]∶老妻;老伴两个孩儿和妈妈

(3) [Old woman]∶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俞樾《七侠五义》

(4) [Old whore]∶鸨母

相烦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4. 妈咪 māmi

[Mummy] 妈妈

如果一个女人生了孩子,这个女人就是所生孩子的母亲,口语为妈妈。

妈妈,这是一个人最先学会的词汇,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世界上的语言,成百上千,数量众多,但妈妈一词的发音,都极为相似,这不是巧合,这是对伟大母爱的共同赞美!

《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妈妈在世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国际上把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愿每个人每天爱母亲多一点。

语源分析

民间认为“妈妈”一词的词源共有两说:

苏联引进说

爸爸、妈妈是“舶来品”。记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俄语课本第一课的第一个词组“父亲、母亲”的读音就是“爸爸、妈妈”。新中国的建立,中苏友好、出于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于是“爸爸、妈妈”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就成了非常“时髦”的称呼了。“爸、妈”发音简单,朗朗上口,又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发音练习(从中也体现西方文明的精髓)。于是乎,就逐渐在中国推而广知了。

古文继承说

妈妈一词自古就有,例如《经鉏堂杂志》这部小说就是南宋人写北宋的事情。例如在这部小说,第一节,四事中 有一段皇帝为太后祝寿的话,我引用下来

“慈福庆寿,寿皇新作一袍,刺绣甚华,慈福见之云:“哥哥寻常不曾着此衣服,今何故如此?”寿皇对云:“政为妈妈万寿献杯之故。”慈福云:“哥哥可谓孝顺。”喜形天颜,寿皇亲捧寿杯,慈福不举手,就以口饮,感动之极,至于涕下,翌日,取此御袍匮藏之,云:“此我儿子孝顺,为我献寿,特为此服也。”

生理学定义

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体,有一半是由母亲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且父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只有提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因此子女细胞中粒线体的DNA皆来自母亲,可由此来判别母系祖谱。

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上,母亲可能代表了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管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经领养而成为母亲的称为养母,与有子女男性结婚而成为母亲的则称为继母、后母、后妈或晚娘。

口语称:妈,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口语中(mā mā),妈妈有不少不同的称呼,包括老妈、娘、母亲、妈咪(来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阿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又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

要特别注意,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日本汉字和网络用语中,娘则是女儿、少女或女子的意思)。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后,称呼通常为妈等。而另一些称呼,如妈咪、娘、阿妈等,可见于大多年轻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作皇额娘。英语“母后”(Queen Mother)一词是指现任国王或女王的母亲,即王太后,但王太后包括并非  朱宣咸作品《夜》

现任君主母亲的前任王后。

在中国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亲的正妻相对于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称嫡母为“大妈”、“大娘”。父亲的妾相对于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会把庶母称为“小妈”、“X妈”(X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称呼相信是源于一些地区对母亲妹妹的称呼。

世界语言

以下列出各个语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中“妈妈”的词汇

汉藏语系

汉语普通话:妈妈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英语:mother, mom

德语:die Mutter, Mutti

罗曼语族:

法语:mère, maman(发音类似英语mammo)

意大利语:madre

西班牙语:madre

希腊语族

希腊语:μητέρα(罗马字mitera),μαμά

阿尔泰语族

俄语:ма́ть(matvi)

乌拉尔语系

芬兰语:äiti

未定语系

日语:おかあさん(o kaa san)、はは(haha)

韩语:어머니(o mo ni)[1]

据报道,除黑人外,世界其他人种都有2%的尼安德特基因,人类起始于一个祖先,所以都发妈妈的音不足为奇。

母亲角分析

角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G·H·米德引入到社会学理论中的,米德对自我与社会本质、社会制度联结的阐述中提出“个体被看作是在大型的地位网络中扮演与自己的位置相关的各种角。”大多数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角是与人们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和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体或组织的基础。可见这里强调的是社会机构对于个体角从角期望角度所实施的决定性影响,这也是以帕克、莫雷诺、拉尔夫·林顿为代表的结构角理论家们所强调的。此外,个体在角建构或者说角形成过程中,是受其自身对角的领会以及角扮演等能力影响的,强调角建构则是反应了以特纳为代表的过程角理论家的观点。因此对于一个角的研究,单纯强调结构和过程都是有所偏颇的,而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去分析一个角应该是更为全面和有说服力的。

因而从结构角理论和过程角理论的视角出发,母亲角作为社会角的一种,必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对这一角的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而母亲角作为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对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勿容置疑的。因此对于母亲角进行全面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所以笔者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母亲角进行分析,希望为母亲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母亲角

在社会学领域,角(role)是对体或社会中掘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的形成经历了角认知和角表现两个阶段。角认知是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各种社会角的区别与联系的过程。角表现则是个体为达到自己所认识的角要求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也是角的成熟过程。按照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936)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2]u0026shy;vu0013Zie@母亲是相对于子女的概念,因而母亲角是自致角,其来源是女性的生物性。没有生育的女性不称为母亲,一旦具有了母亲身份就开始扮演了母亲角。

妈妈

社会学特征

从社会学对角类型的划分上,我们可以较为概括的对母亲角的特征进行描述。

母亲角是先赋角(或称血缘角)

这种角类型的划分是美国学者H·凯利根据角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划分为先赋性角(例如父母角、子女角等)与后致性角(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角,例如教师角、大学生角等)。她与子女的那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从孩子生命最初的那一刻起,就与母亲紧密的连在一起,母亲角的获得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而这种角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即使是夫妻关系的不复存在,也不会改变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母亲角具有天然的不可转移性。

参与的角

何谓生物性参与角,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家萨宾的角分类理论。萨宾从角的参与程度出发,将角分为七种类型,从0度参与到最高程度的参与,角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入,其中第四程度是生物性参与,其对应的主要的角实例就是母亲对子女。[3]萨宾之所以将母亲角归类为生物性参与,主要是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心照顾是处于本能。我们也常常有意无意的说,母亲对孩子是本能的爱,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将母亲与自然界的动物的母爱相提并论的意味,但是对于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发生的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超过自己生命的爱只能从本能的角度去解释。

长久角

从角扮演的实践的长短来划分,可以把角分为短暂角和长久角。同其他的社会角相比较,母亲角持续的时间更为长久,从孩子的出生到自己的生命的终结,母亲角一直持续,尽管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母亲角的内涵会发生相应的变换,但是母亲角相对于孩子来说是不会改变的。佛洛依德认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例如蒋介石,母亲是他最大的精神动力,母亲死后,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母虽死,但在蒋介石的心中却还是活着的,仍在不断地给他以力量与指导,他仍然在向母亲寻求心理支持。再例如托尔斯泰,其母病故的时候,他只两岁,母亲弥留之际,看着托尔斯泰眼含泪水,带着对孩子无限的不放心离开了人世。正因为这样,母亲成为了托尔斯泰的力量源泉。即使年逾八旬,托尔斯泰一旦想起自己的母亲,仍然是热泪盈眶,激动非常。这两个例子揭示了母亲角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正支配角

(参考奚从清《角理论研究》)正支配角和受支配角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关于冲突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他认为,只要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发生相互作用,那么就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指挥权,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被支配的人。具有支配他人权力的就是正支配角,受他人指挥的就是受支配角。”[4]而且根据达伦多夫的理论,这两种角在彼此的互动之中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状态,因而对于母亲角来讲,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母亲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必然决定母亲具有指挥权和支配权,而孩子因为自身资源的缺乏,也必然扮演受支配的角,但是随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身份角的转变,母亲角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不能始终如一的扮演支配者。

母亲角的时代特征

《每周文摘》2002年10月1日的题为《父母角的时代特征》中对于现代父母角的时代特征进行了论述。文章中提到“现代母亲的角特点: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满足情绪的需求,鼓励社会性发展,促进智能发展,照顾个人发展需要,以理解的态度来管教子女。”并且强调“现在的母亲较有弹性并强调个性发展。”从这篇对于现代父母角的时代性分析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于母亲的角期望是,母亲应该是多方面高素质的,即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而且要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孩子。这里强调了母亲的教育功能,要求母亲扮演教育者的角。总之对于现代母亲角来说,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对母亲角期望上,主要是母亲自身的高素质以及教育能力等方面。

母亲角的冲突性特征。

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走上社会从而摒弃母职。对现代职业女性来讲,职业或者说是事业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社会对于男女职业角的要求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性别等原因而降低或提高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社会角日益受到重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舆论也愈来愈倾向于提倡职业妇女把工作作为一种主要角,而把家庭角放在次要地位,强调工作角对于职业妇女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尽管社会和男性也承认了这种变化,但是传统的思想的影响以及男性事实上的对女性的角期待——主要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的角定位,也造成了女性的角冲突和压力。因此有的学者的观点认为,现代的“男女平等”,实际是在女性家庭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角的要求,不仅没有减轻女性的负担,反而增加了一种新的角,新的负担。所以,现代母亲角来,通常会面临职业角和家庭角的冲突和压力。因此母亲所面临的双重压力也成为现代母亲角的一大特征。

角的扮演

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模式一方面是观念的、期待的、理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实践的,即各种社会角的行为规范模式都必然指导现实的角扮演,要求承担相应角的社会个体以自己的行为去表现它,实现它。我们把实现角行为规范模式的过程叫做角扮演。

角扮演的本质是社会个体按照与一定的地位、身份、职位相符合的规范行为去与他人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使行为规范模式现实化、客观化、具体化。只有接近和比较正确地扮演自己特定的角,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母亲角扮演与所有的角扮演一样,内容主要包括:角的确定、角距离、角的再现,角期望、角规范遵从、对角差距的调适和角冲突的化解。

角的确定

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角的承担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角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对于女性,她的性别角是先赋角,而母亲角是自致角。人类既是文化生物也是自然生物。对人类而言母亲是无可取代的,因为它不光履行其社会责任,还履行着生物学功能。问题的严重性是,存在着今天的女性只愿做女人不愿做母亲的现象,即只愿扮演女性角而不愿扮演母亲角。例如反对生育,放弃女性做母亲的天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原因是生率不足,这是另一种“人口”。它的含义就像“人炸”一样深远。美国未来学家发表文章说,“各个发达国家走向集体性‘自杀’。这些国家的出生率低,老龄化赋闲人口的队伍日益庞大,瞻养他们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超过了年轻人的承受能力。

女性放弃做母亲的天职的原因很多,如经济原因,价值原因,观念原因等。作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都是表象原因,其根本原因如下:

在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生殖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物缘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但这并没有帮助人解决自身的问题,反而给人自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物缘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了主流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婚姻模式变成了一系列的多配偶婚姻。性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性的行为而更成了一种娱乐性的行为。年轻的妈妈们忍耐不住她们短期的产假(2至3个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社会中去。婴儿和尿布对她们来说却成了一种痛苦与折磨。因而未婚生育盛行一时,而离婚率、堕胎率高的惊人,这些都表明,人类反对生育成了一种趋势。现代主义的专家则正在为这种社会文化大唱赞歌,同时也庆祝“另类”的诞生。这里是说:有人种,妇女,同性恋,以及所有那些追求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包括单身,无儿女,集体婚姻,未婚父母等。这种情况的延续,必然导致母亲的衰落,最终导致“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彻底解体。只以反对生育为例就能说明其危害性。历史上有这样的前车之鉴:

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到今天还剩下多少了?古希腊、古罗马无不因此而亡。一个民族打仗胜了,就有了许多奴隶,因此这个民族的生活就变好了,以前那种严谨、朴实和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便是荒诞无稽的消费、疯狂的挥霍和无节制的。这些都是建立在母亲衰落和反对生育基础上的。母亲衰落和反对生育的后果,就是人口素质急剧下降、出现人口负增长,但是奴隶的人口却正好相反。因此,奴隶主衰亡后,奴隶们就获得了一种自然的解放。后来的欧美人的祖先就是从当年的希腊和罗马帝国中这么自然解放出来的奴隶。(相关资料见于《世界通史》)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多:中国历史上的士族、宋朝时的汉族人、蒙古人、满族人无不如此。例如满人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已经主要靠汉族人打仗了。(相关资料见于《资治通鉴》和《清史稿》)

所以,反对生育,放弃做母亲的天职的民族,其衰亡是早晚的事情。无非跨度大罢了。重视母亲,重视“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的民族、国家,从短短的几十年的跨度来看,虽然作用还不算特别明显,但是从上百年、上千年的角度看,他们是大有希望的。

从上可以看出,母亲主导着“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对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人类反对母亲角,就等于自我毁灭。

角距离

角距离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之间存在着差距。所谓表现出“角距离”者,包括那些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规范的人,如军纪不严的士兵、名实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质远在角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距离。

例如反对生育、子女的价值被贬低:随意堕胎、随意使用危害胎儿的保养品、等。使得我们本来就没有多注重的子女更比我们的祖宗“掉价”了。这是女性摒弃了做母亲的天职。如今女性之所以不以母亲为天职,正是社会贬低母亲的结果,从历史上一直认为母亲不需要知识,以为能生下孩子就已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这种极端的错误思想导致了母亲在生产知识、育儿知识上的无知。无知的母亲是不可能成为好母亲的,而母亲的素质将直接决定着人口再生产的质量。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最有价值、最为崇高的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同母亲的工作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母亲的工作是创造人的工作,而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创造工具的工作。这反映了母亲角的差距。

社会角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表演也需要布景和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景实物。一方面,它们起着象征作用,既作为角表演的标志,也是角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实用性。与社会表演者联系更密切的是仪表和言谈举止。前者是角的外部再现,后者是角内在品质的反映。角表演有台前、台后之分。台前表演指人们正在扮演某种角,台后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准备活动。将这两种表演区分开来具有实际意义。如宾馆、饭店等服务人员就必须避免混淆两种表演。要使角有出的表演,还须要实现角之间的配合,否则某一个角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母亲角的再现需要女性的人口生产和人口教育来完成,生儿育女即是母亲角的标志,家庭是母亲角活动的场所。女性只有在家庭中,配合父亲角、教师角等一系列角,来完成子女的社会化,如果女性没有母亲角意识或缺乏对母亲角的认识,从而忽视或危害孩子的教育,那将导致孩子的整个社会化失败。

妈妈

角期望

角期望是角理论中的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学者在所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专著中也有论述。外国学者,如T.R.萨尔滨在其角理论、格罗斯和梅森麦凯克伦在其所写的《角分析中的探索》中都对这个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且中外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角期望指社会或是他人(或是自我)对某一社会角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角期望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明确的,例如,家长往往期望子女将来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角期望不是一些行为的清单,而是包括了认知、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系列。角期望往往是在个人社会化之前,或是扮演某种角之前就已经规定好了。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对某一种角期望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就必然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不同人们在扮演同一角时,其行为表现不一样,即个别差异;二是使某些个体在扮演角时出现无所适从的困难。

人们在承担某一角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的期望。社会角期望是社会对特定角的希望和评价,社会对角的希望和评价越高,角扮演的外在动力就越大,角的自我希望和评价相对越高。不幸的是,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母职被社会忽视了,社会让女性抛弃母职去成为男性似的人才,将成母与成才对立起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的传统使人们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寄托在父亲和老师的身上,而忽视了母亲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母亲在完成了生育过程之后,只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足够了。这种传统带来的错误观念造成今天社会对母亲角的无知。

自我角期待是母亲对自己天职的希望和评价,自我希望和评价越高,内动力越强,自我肯定之后,就会努力角扮演,做一名合格的母亲。而今天的母亲自身也同样缺乏承担教育孩子的意识。“一些女性也认为成为充满男性特征的人才比成为称职的母亲重要(占调查对象的25%),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殊不知成母是女性成才的一种独特标志,成母必须成才,否则便不可能是一个好母亲。”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期待总是以社会期待为参照体系的,社会期待不止是价值评价,还包括一系列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如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自我角期待不仅仅是角追求的大目标、大方向,还包括角追求的具体要求和具体目标。

角期待是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的统一,两者统一了,角扮演就有了认识基础和追求目标,角扮演就有了方向。首先要对母亲教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要足够的重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武装起来,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比不了的崇高工作。”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倍尔发表了他那震世宏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执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社会的高评价和高期待,足以激励母亲完成她们的天职工作。其次母亲的角期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奋斗目标;自我期待太高,经过努力奋斗而达不到追求目标,容易泄气,自我失望,失去追求;自我期待太低,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甚至成为失败的角。

角规范遵从

角的基本特征来自于每一类角都有一组由社会为之规定的、由角行为规范模式决定的、并与其所处地位、身份、职位相符合的特殊行为。不同角相互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一组特殊的行为,这些特殊的行为共同构成行为规范模式。所以,行为规范模式也是社会赋予特定角的各种规范形态的总和。母亲角规范构建了母亲行为模式的基本框架,是母亲角与其他角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母亲角具有长久角、正支配角和时代的特征,因而母亲角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不断地社会化,适应时代要求,而不能始终如一的扮演支配者。

母亲角规范要求母亲为孩子保留一个健康的身体、具备哺育能力和教育孩子的素质、母亲不断的社会化。

母亲必须遵从其特有的角规范。按母亲的各种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母亲角规范行为,是母亲角扮演的根本要求。社会需要为母亲提出高期望严要求,由之构成其独特的行为规范模式; 符合特定的行为规范模式与否,成为评价角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母亲的行为符合这些行为规范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母亲。

社会学规范

母亲要遵从承担人类生产功能的规范

母亲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母亲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婴儿的身体素质,如果一个婴儿先天身体不足,很难想象他的身体经过后天的锻炼之后像关羽、张飞那样强壮。母亲身体的进化,是人类身体进化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讲,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身体素质。这体现了母亲的自然功能,即母亲是人类的生产者。

然则,人类今天的现实是,许多母亲正违反着母亲角的行为规范。如今的女性根本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生理、心理的重要性。如今的一些女性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体是为孩子准备的,只有孩子才有权动用的。因此便毫无顾忌地把身体给了自己的放纵,先是打胎,打完了数胎后又去治不孕症,还没有停够时间就怀孕,怀了孕就去做B超,在医院这个“同谋犯“的帮助下不断地往乳房里填充硅胶,制造着母乳危机……这些女性根本就没想到要把一个健康、纯洁、不染纤尘的母体留给孩子,往往是母亲已经被欲望、享乐蹂躏得不成样子时,才给可怜的孩子无奈地留出一角!这样的母亲就是垃圾母亲,垃圾母亲生产和教育出来的必然是垃圾的后代。堕落的母亲,正把自己的子女送入牢狱和教养院。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母亲要遵从承担人类教育功能的规范

母亲素质的不同,是孩子成才率不同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内因。”“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与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西谚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其实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母体之中,母亲的身体对孩子身体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绝对的。“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母亲所给的是生命的教育!”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得以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根据,人的所有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对此,佛洛依德、陈鹤琴、苏霍姆林斯、蒙田、威尼斯、比维斯、伊拉斯谟、王东华等都做了专门研究。这体现了母亲社会功能,即母亲充当着人类主要教育者的角。

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人们提出一系列规范来要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便确保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生儿育女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私事而是公事,是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马卡连柯说的更加直率:“如果你只打算生一个公民,而生了以后对他缺乏父母的爱,那么就请你们发发慈悲预先告诉社会,说你要想耍滑头。”母亲角扮演失败,将会给社会制造一系列问题,危害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行。

4角差距调适编辑人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于个体不断地发展变迁,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一个个体的角扮演也相应地叠交更替,它表现为新旧角的转换交替,新角的增添。在这些变化中,承担角的主体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角扮演适应的过程中,实际扮演的角与期望中的合格角总有差距,有时甚至差距很远。这种差距,在本质上是期望角、领悟角和实践角的差距。

期望角即理想角,指社会或组织为角规定的理想行为规范模式的状态。

领悟角指角扮演主体根据期望角理解而形成的观念中的角模式。

实践角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与他人互动而实际扮演的角。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所扮演的角是他自己在领悟角的指导下形成的实践角。个体领悟角是否正确、个人角扮演技能和水平的高低等等,都是导致角差距的原因。角差距的表现有角模糊、角冲突、角紧张等类型。作为母亲,需要不断地角调适,通过社会调适和个体自我调适,消除角差距。我们把“人为缩小角差距、协调期望角、领悟角与实践角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称为角调适”。

角差距又称为角障碍,它对合格角扮演造成一定的障碍,对成功的角扮演造成困难,对社会整合与秩序造成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母亲教育史。很多发达国家来看,一个国家母亲教育的成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作为母亲,必须充分地认清角模糊、角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克服角障碍,消除角差距,才求达到母亲角规范的要求。

母亲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形成适应于该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掌握生活、生产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生活目标”、“培养稳定的社会角”等等。人们来到世界,注定要扮演多种角,角扮演的过程即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合格角扮演成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格。因此,角扮演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取得一种角资格,也就取得了一种社会生活的资格,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标。

母亲角的扮演很特殊:母亲角是先赋角;母亲角是不自觉角。有女性反对扮演母亲角;女性过多的角淹没了母亲角;母亲角的扮演被社会忽视而且给于了错误导向。所以,母亲的社会化首先要求整个社会的重视和观念转变。这个转变需要整个社会对母亲的生育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明晰的认识:

母亲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

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素质决定着国民的命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是从每个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母亲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欲达此目的,母亲理应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想教子成人成才,首先就要不断提升母亲的整体素质。在家庭中,母亲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母亲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家庭教育

母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并且相伴孩子一生;这种教育是其他家庭成员无法替代的特殊的亲子教育。从婴儿开始孕育的那一刻,母亲教育就对孩子开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终生。无数统计资料、实例和研究成果都证明:母亲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指导者,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初引导者。孩子与母亲朝夕相处,对孩子耳濡目染的时间最长最多。母亲是孩子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

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要求母亲不仅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把孩子引向伟大。母亲的素质越高,孩子的成长便越快、越好。

妈妈

妈妈社会化

社会角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每一角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的要求行事。

女性经过个体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为扮演母亲角做准备,直到女性进入母亲角,按照母亲角行为规范的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这就是母亲角的社会化。在中国,母亲角的社会化存在着社会和女性自身缺乏对母亲角的认知。

中国社会缺乏角认知

“明清之后,中国母亲只有了生理上的而没有了教育上的功能;”“‘五四’也许是中国母亲教育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母教的典型切片;”“现代中国已无家庭教育可言。”(引自王东华《发现母亲》)将历史镜头回放到辛亥革命之前,先哲对母亲教育的意义有着极其透彻的阐述。

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开宗明义:“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为此他为女学大声呐喊:“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土耳其是也。”“为什么梁启超等一批干将没有将母亲教育提倡开来,相反却在五四运动中灰飞烟灭了呢?是梁启超等的维新力量弱小吗?是五四运动的革命力量强大吗?历史总是按照它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我们把背景展的更大更深时,发现五四运动还仅仅是个诱因!中国之所以选择了不要母亲,绝不是一时的意气,而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中国母教衰落的历史必然,而中国否定母亲的历史必然。在看似尊重母亲的背后,是一股更加强大的否定母亲的心理在作祟。”(引自王东华《发现母亲》)

回顾历史,发现中国社会对母亲角的无知有历史积弊。

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责任。许多被处以极刑的罪犯,其实是替他们的父母在受刑。咬下母亲的人,其目母是源头,是他的母亲送儿子上了断头台。他被法律制裁了,其母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今天的社会,什么都审核;什么都有职称;什么都有艺术;什么都有文化;什么都有星级……只有母亲没有。社会会重视是否领取执照,却不管孩子是打了几胎再生的,还是生了几次大病再生的,至于如何去养孩子更无意识。一个人不小心吐口痰要受到批评,而一个母亲随意生一个孩子,由于用药不慎使孩子致聋不会受到追究。社会还将母亲向另外一个方向拉,去引亲们上当,很多广告向母亲和孩子狂轰滥炸。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社会上所有的角都要经过角学习、培训,只有我们的父母,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扮演的角,却不经过任何的角学习和培训就可以承担。其实同社会上的所有的其他角学习来说,母亲角的扮演也必然需要角学习。不仅是教育知识、方法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角标准的学习,怎样才是好母亲,但是我们的各级各类的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各种指导书籍更多的是对于家庭教育方法、知识、问题的指导,缺乏这类相关指导。

对母亲的认知

许多母亲为了养宠物想尽办法学习饲养知识,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以研究——对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对待自己的宠物。母亲为了一件一年仅仅穿几次的裙子,会跑遍一个城市,人咨询,托人走关系,可是怀孕了不去咨询医生,不会去学习怎样育儿,有些母亲即使去了医院,付出的是金钱,得到的却是欺骗。如今的大学没有教一个女学生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养育高素质的后代,一个个变成了街头轻佻的女郎。

综上,母亲的社会化,首先要从改变社会意识着手,给母亲角一个极严极高的社会期望,使整个社会认识到:

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关心母亲教育,提倡教育母亲。“就中国母亲教育的现状来看,提高母亲整体素质是母亲教育的关键所在。”

其次母亲角的社会化,要从改变女性对母亲角的认知着手,使母亲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

(1)“孩子以母亲为榜样,母亲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都将成为教材让孩子学到。因此,母亲面对的再不是一个肉疙瘩,而是一个神灵。母亲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注意,你遭遇的是一位极苛刻的行为检察官。”

(2)“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筝线应该牢牢地捏在母亲的手里!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他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

(3)“母亲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母亲教育的这种特殊地位与功能,要求她们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要求她们无可选择地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保障医生”的重大使命。

(4)“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因此,母亲可以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5)“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竞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因此,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是母亲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应该为一切问题的首位。”

(6)“母亲教育的特点和现实责任,要求称职的母亲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应当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受教育者。”

再次,母亲角的社会化要求母亲学习完成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知识,培养完成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能力。因此母亲角作为一个复杂的角,已经不是简单的代际的学习就足够的,应该进行较好的角学习。下面试列一些母亲必须完成学习的社会化内容:

(1)“母亲如果拿不出一个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教育上的错误影响将会伴随他的终生,也许是终生都难洗涮掉的。”

(2)”母亲们应当从仅仅具有爱、具有责任感的传统的开发孩子自身人力资源的模式中跳出来,从根本上弄懂孩子成长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通过教育孩子促进其自身完善,尽早把握住如何引导孩子科学地开发自己潜能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

(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认为只有当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教育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你们如何穿衣、如何和别人说话、如何谈论其他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等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

(4)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及各方面素质的过程中,母亲们还应当多从一些自身的细枝末节入手,比如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努力培养自己一些良好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比如与人交往、工作、生活态度积极,这些都足可以让母亲们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妈妈

著名妈妈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描述儒家学者孟子幼时,母亲为了让他习得良好的品行,将住家搬到学堂旁,并激励他努力向学,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但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列女传》,我们与孟母生活的年代相差至少二千年,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可考。

圣母玛利亚

中国古代的岳母刺字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寇母题诗:寇准出人头地之后,其母为了告诫儿子勿忘清贫,做个好官,曾在一幅《寒窗课子图》上题诗告示寇准,诗曰: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感动事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现场孩子的父母还保留着落地一刹那父母同时托起孩子缓冲力时外推的动作,几秒钟父母生与死的约定挽救了仅仅两岁半的孩子。辛苦一生的母亲

参考文献

[1]乔纳森·H·特纳著 吴曲辉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戴维·波谱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奚从清 俞国良著《角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7页

[4]奚从清 俞国良著《角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7页

[5]吴方桐 社会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刘献君 青年社会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38,39一41.

[7]刘献君 青年社会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38,39一41.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9]奚从清 俞国良 《角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1

[10]张艳玲 隆仁主编 《世界通史》(图鉴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

[11](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

[12]王东华 《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13]缪建东 《家庭教育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关颖 《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2000

[15]桑标 《父母意识,您在哪一层台阶?》《父母必读》1998

[16]布兰肯洪 《没有父亲的美国社会:直面社会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5

[17]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8]梁启超 《倡设女学堂启》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第51页.

[19]福禄倍尔 《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0]赵尔巽 《清史稿》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3

相关诗歌

《天堂的妈妈》

雨有讯,云无常,一道电光气吞浪,千里变汪洋,情到极处爱上心房。此爱,怎个丈量?忧伤,忧伤。

春来了,开明窗,万条烟柳百花香,天鹅曲颈项,仰天叫声长:鹅,鹅,鹅……悠情送天上!

〔……妈妈:儿子永远永远地爱您老人家〕!!!

邵学军于北京荣宝画院

《妈妈》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妈妈

我背起行囊走向远方

春日阳光暖暖的

而我的心空却下着

绵绵雨丝

雨丝润湿了我的双眼

也润湿了您的双眼

雨丝模糊了我的视线

也模糊了您的身影

从此思念像一条长长的线

连着你

牵着我

思念您的笑容

思念您的嘱托

从此我知道了

妈妈的爱很深 很深

(1)抒发了儿子对妈妈深长思念之情;

(2)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

(3)抒发了儿子和妈妈相互思念之情;

(4)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作者运用反衬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与妈妈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

《妈妈》

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么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禾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关于妈的一句歌词

“母亲只会泪淋淋……”

“我把党来比母亲……”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妈妈的吻,甜蜜蜜的吻,让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8:2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155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妈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